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务之窗» 计划总结» 延庆区旅游业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延庆区旅游业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
  字体显示:   阅读次数:
 
2014年,延庆区旅游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第八十届世界汽车房车露营大会、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大会等世界级绿色发展大事,抓住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的发展契机,推进全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绩显著、总体势头良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14年,全县旅游业接待游客1971万人次,同比增长6.2%;实现旅游收入54.06亿元,同比增长6.7%。全年主要工作如下:
一、旅游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
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整合县域旅游资源,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创新开发管理模式。一是制定完善《关于推进延庆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发展的意见》,修改调整后上报市旅游委研究审议,推动北京市将延庆示范县建设工作纳入北京试点城市的整体工作格局。二是制定完成《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功能区工作方案》,明确功能区的任务职责和运行机制,推进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功能区试点工作。三是在对成都文旅集团、杭州商旅集团开展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关于成立延庆区旅游集团公司的方案报告》,并上报县领导研究审议,探索组建旅游发展集团,创新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模式;完成延庆区部分国有旅游资源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积极引入中信产业基金等战略合作伙伴,八达岭总公司与世纪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签订合同,启动集团组建报告编制工作。四是联合怀来县旅游局,整合两地的景区、葡萄酒庄、温泉等资源,打造世葡会酒庄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京冀旅游协同发展。五是通过举办第八十届世界汽车房车露营大会、第四届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第四届长城森林艺术节等活动,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文化、节庆和赛事活动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新模式。六是结合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延庆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5)》、《2022年冬奥会带动延庆冰雪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2022年冬奥会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前期准备工作。
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通过深入挖掘区域旅游资源潜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一是积极推介延庆旅游产业招商项目,争取有实力的企业来延投资,引进汉庭等多家快捷酒店,推动八达岭镇石峡村与北京妫水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开发建设具有乡村魅力和文化创意的乡村酒店,增添我县旅游住宿接待元素。二是搭建延庆旅游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库,圆满完成市县两级多次旅游产业项目绩效检查工作,协调做好文本编制、现场踏勘、专家评审,预计争取资金支持2000余万元。三是完成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一期工程,2处旅游地标,以及包括60个旅游专线停靠站点、旅游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在内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国际马球中心、万达城市综合体、八达岭驻场实景演出、八达岭森林生态文化体验等项目建设。北京龙湾国际露营公园已投入约2亿元,完成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营;国际马球中心项目市国土局已同意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正在调整原规划方案;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已完成地块控规编制,设计方案和控规方案正在等待市规委审批;八达岭驻场实景演出项目完成剧本评审报批,已启动基础设施方案设计和宣传推广;八达岭森林生态文化体验项目正在进行综合楼内外部装修和各配套设施的基础施工。
三、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多项举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结合2014年智慧旅游年主题,投资1500万元,建设完成“延庆生态旅游智慧服务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等项目,初步构建完成生态旅游智慧服务系统总布局,基本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视频图像的集中共享、应急指挥的高位协调、旅游数据的动态感知。二是投资近4000万元,对旅游景区、饭店、民俗村的基础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完成八达岭、水关、松山景区厕所和标志牌改造的政府办实事工程,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三是完成32家生态旅游咨询站和15个咨询站“旅游信息服务卡”建设工作,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开发“妫川窝”、“艾叶养生”等本土特色旅游产品,推进北京礼物店建设运营,完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以东部山区为重点,搭建自行车通租通还体系;在主要道路新建行车导向标志牌38套,完善道路标志导引系统。四是借力世葡会,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组织开设48期培训班、培训人员4080人次,并委托玉渊潭酒店管理集团对涉葡酒店进行全方位驻店指导,举办经理培训班,提升接待软实力。五是推进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评定11家县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八达岭特区被评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北京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松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四、乡村旅游实现跨越发展
对民俗村户进行规范管理、品牌打造和能力提升,推动乡村旅游整体优化升级。一是率先试点全市乡村旅游等级评定工作,对全县的民俗村(户)和特色业态进行评定验收,共评出星级民俗村30个、星级民俗户910户、特色业态23家,推动了延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二是从金融服务、奖励机制、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四个方面,制定了民俗户经营保险、农民就业、智慧乡村建设和农村闲置资产盘活等10项具体措施,加大对乡村旅游扶持力度。三是以珍珠泉村合作社为试点,制定合作社管理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桌椅、统一餐具、统一床上用品、统一洗涤、统一标识,推动行业自律发展。四是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绿茵溪谷、华海田园等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开发南湾“河捞面”、曹官营“春饼宴”等特色餐饮,重点打造石峡、慈母川等特色民俗村,培育“乡下有我一分田”、盆窑陶艺体验等特色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向规模聚集、规范标准、综合体验、特色品牌的方向发展。
五、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使“美丽延庆 北京画廊”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一是圆满完成第八十届世界汽车房车露营大会,成功举办第二十八届冰雪欢乐节、第十九届消夏避暑季、第六届北京端午文化节、2014新年倒计时、2014北京国际旅游节延庆嘉年华等旅游节庆活动,参与组织第四届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2014北京国际马球公开赛等体育文化活动,为延庆区举办一系列绿色发展大事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赴北京市社区、市属公园开展“带着爱游延庆”、“游走幸福社区,美丽延庆零公里”为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积极做好咨询工作,全年累计接待游客咨询84.37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8万余份,全面提升了延庆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实施网络、平面、户外全媒体营销,利用网络、微信、北京电台以及地铁站、首都机场、公交车、高速路、公交候车亭等资源,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旅游形象推广,全力提升旅游宣传推广水平。全年共通过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各类媒体刊登、转载旅游新闻500多条次,制作各类宣传品近9万份,着力构建以媒体优势互补、形式立体交叉、覆盖密集广泛为特点的全媒体营销格局。
六、旅游市场保持和谐稳定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强旅游秩序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责任意识,与乡镇和旅游企业签订了《“平安延庆”建设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书》,将安全秩序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认真组织开展旅游日常安全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做好重点时期安保维稳工作,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不断强化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三是与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按照“打疏结合、查治结合、挤占结合”的工作方针,对八达岭长城、龙庆峡等景区及周边市场秩序进行重点巡视,严厉打击黑车、黑导、二次收费等非法“一日游”经营行为,建立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台账。四是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全市旅游行业消防安全技能大赛,荣获全市第三名,并获得最佳实践活动奖。
一年来,延庆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一是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每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的急剧上升,停车场及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远不能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二是旅游资源缺乏空间集聚。全县的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小、散、乱等问题,开发建设档次低、形态趋同,弱化了优质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未能在空间上实现旅游产业集聚。三是旅游扶持资金相对较少。目前延庆区财政收入较低,且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无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2015年,延庆区旅游工作将继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抓举办2015年世界马铃薯大会、筹办2019年世园会和申办2022年冬奥会等绿色发展大事契机,以科学的旅游观为统领,以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建设为突破口,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全力提升旅游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延庆打造成为首都生态文明的展示窗口、首都市民休闲放松的心灵家园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典范。
一、攻坚克难,开创旅游综合改革新局面
一是积极与市旅游委加强沟通联系,待市旅游委综合改革文件出台之后,推动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延庆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发展的意见》。二是加快设立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功能区,制定功能区发展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加快组建延庆区旅游发展集团,实现向全县域、全要素旅游目的地的转变。四是联合怀来、赤城、涿鹿、崇礼等地,落实京冀旅游协同发展战略,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构建京西北旅游经济发展圈,推进京冀旅游一体化发展。五是合理优化延庆旅游空间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延庆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5)》、《2022年冬奥会带动延庆冰雪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年冬奥会带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等编制工作。
二、统筹谋划,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开发
一是充分利用北京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特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要素。二是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库,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强化申报与督察检查。三是继续推进八达岭森林生态体验基地、岔道古城改造和八达岭驻场演出工程,实现中国国际马球中心、万达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
三、多管齐下,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继续完成智慧旅游相关项目工作,与旅游企业开展信息化对接,完善全县智慧旅游试点建设。二是推进行业标准化管理,开展2015年游客满意度调查,做好游客投诉处理,对旅游企业实施旅游质量等级评定。三是加快旅游景区、饭店等企业的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并在重点旅游景区开通“My Beijing”无线宽带。四是巩固“百千万”培训成果,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年常规培训数量不少于1500人次。
四、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新突破
一是通过北京市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对农村闲置资产进行宣传推广,促进旅游资源与市场资本的对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实现石峡村特色乡村酒店开业,加快建设1-2处山里寒舍精品乡村酒店,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出《民俗旅游户融资平台方案》优惠政策,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满足民俗户升级改造资金需求;与中国人保财险合作,推出民俗户保险服务,保障经营者切身利益和游客财产安全。三是结合百里山水画廊、四季花海、冰川绿谷等生态沟域建设,培育特色品牌。打造慈母川、上磨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四、五星级民俗旅游村及五星级民俗户,培育汽车营地、葡萄人家等精品特色业态,继续包装升级“慈孝餐”、“菊花宴”等特色餐饮品牌,丰富采摘、登山、骑游等休闲旅游项目,逐步构建项目、业态、活动、餐饮和旅游商品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五、创新方式,加大旅游宣传营销
一是根据节庆发展新形势,创新办节理念,推进节庆市场化运营进程,以常态化的休闲项目吸引游客,以精彩的主题活动丰富内容,办好第二十九届冰雪欢乐节、第二十届消夏避暑季。二是紧抓绿色大事发展机遇,利用新闻效应,打造旅游品牌,通过公交车身、公交候车亭、首都机场廊道、地铁站以及北京电台、网络微信等媒体进行重点推广。三是继续推进“带着爱游延庆”进公园、进社区等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加强旅游咨询服务站的监督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延庆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六、强化监管,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一是完成旅游景区、饭店等企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工作。二是深化推行联合执法工作模式,联合各职能部门重点对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等景区及周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开展“一日游”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行为,加大对投诉事件的处罚力度。三是加强重点时期社会面防控,维护旅游市场和谐;加大旅游接待单位安全生产检查力度,特别是对社会旅馆、民俗户安全的监督管理。
面对绿色大事所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县旅游委将在市旅游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进一步开拓创新、团结拼搏、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完善旅游发展思路、破解旅游发展难题,推动延庆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县建设工作,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和美丽延庆提供坚实的发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