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务之窗» 发展规划» 延庆“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延庆“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来源:旅游局开发科   字体显示:   阅读次数:

延庆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前言

根据中共延庆区委、延庆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延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家旅游局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旅办发〔201040号)、《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45号)、《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91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文件的意见》(京政发〔201028号)、《延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延庆区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2012年)》(延发〔200933号)和《延庆区旅游土地利用规划(20092020年)》等为主要依据,特制定《延庆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延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延庆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产品和接待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60%,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并从单纯的产业功能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功能转变。目前,延庆区有30余处景区景点(A级旅游景区18家)、96家宾馆饭店(星级饭店18家)、14家旅行社、48个民俗旅游村(市级民俗旅游村27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77.1亿元,年均递增9.8%,旅游收入居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中5个重点区县首位。

“十一五”时期,延庆区切实推动八达岭等重点景区升级改造,稳步推进水关长城等景区景点升级创建,新增A级景区11家,八达岭长城成功晋升首批5A级景区,八达岭水关长城和千家店百里山水画廊成功晋级4A级景区。目前,全县拥有15A34A73A22A51A景区。

“十一五”时期,延庆区坚持“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山水人家、采摘篱园、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新型业态,创新开发旅游纪念品、工业产品、地方农产品三类旅游商品,不断完善商品分销系统,全面升级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妫河生态走廊、东部山区沟域休闲观光产业带特色民俗旅游村,形成了由观光、休闲、度假、文化、节庆等旅游产品组成的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十一五”时期,延庆区通过节庆、会展、广告、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营销方式开拓市场,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居生态涵养发展区5个重点区县首位。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530.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1%。国内客源市场正在从环渤海经济圈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扩展。

“十一五”时期,延庆区积极推进旅游培训工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采用集中授课、分类指导、开展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次。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打防并举”,全面加大重点景区及周边环境的规范管理力度,压减旅游投诉工作成效显著,旅游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县旅游环境、市场秩序良好。

“十一五”时期,延庆区旅游业发展呈现五大特征:一是积极培育节庆活动品牌,极大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二是始终坚持“一沟(村)一品”发展道路,乡村旅游得到迅猛发展;三是有效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和旅游休闲;四是努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精心营造生态景观,切实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升级,全县旅游整体形象得到较大提升;五是稳妥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千家店镇全镇域创建4A景区成功,成为全国首个“镇景合一”的新型行政区域。

(二)“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端休闲产品缺乏

现有旅游产品功能单一,以传统的观光型产品为主,现代娱乐、运动养生、商务会展、文化创意、节事活动等高端旅游休闲产品缺乏,旅游商品研发力度不够,旅游购物设施不足,游客人均消费偏低,仍然处于门票经济的发展阶段,产业运行效益较差,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

2.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合作开发、错位建设、联合发展、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交通组织等方面有待加强;农业、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商业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不够。大旅游、大产业、大投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部门间、行政区域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工作合力不足,全县旅游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

3.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对旅游行业管理向旅游产业促进的认识不足;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全县旅游产业整体协调管理体制机制;旅游行业内部横向合作和自律组织(旅游行业协会)没有建立;多数乡镇未设立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4.旅游交通不畅

与其它郊区县相比,延庆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已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一是京藏高速长期拥堵;二是其他现有通道利用不充分;三是东部地区与市区缺乏快速通道。致使游客在途时间长、时间无保障。可进入性较差已经严重制约延庆旅游产业的发展。

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行业懂管理、精业务、善运营、通服务的人才匮乏,缺乏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导致综合管理、企业运营、服务质量等水平偏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三)“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时代机遇

北京已进入“后奥运、后金融危机、后工业化时代”,在国家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政策的引导下,旅游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更为明确。目前,北京的人均GDP已达到10000美元,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北京“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优秀杰出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世界城市的众多指标,如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文化魅力、人文精神、国际组织的总部数量、国际会议会展产业发达程度、休闲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达程度等均与旅游业密切相关。旅游业是世界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稳定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北京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的重要途径,加速旅游业发展是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的必然要求。

2.政策机遇

旅游消费已被国家确定为居民消费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将会催生新一轮旅游热潮;正在制订的《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将使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文件的意见》(京政发〔201028号)为延庆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大企业资金转向旅游、大项目审批权利下放、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为延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保障。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上述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也对旅游产业必须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提出了要求。

3.市场机遇

随着北京市的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特别是大量中产阶层和白领阶层的出现,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开始出现明显的“郊区化”趋势。2009年,北京市民京郊休闲度假旅游总量达3541万人次,占市民在京游的63.9%。根据北京市旅游局信息中心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1%的游客把娱乐休闲作为度假首选,其中户外运动、温泉养生、山地拓展等休闲娱乐活动逐渐成为消费潮流。北京庞大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已逐步将消费重心转移至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延庆区山水、文化、长城、沟域资源丰富,生态状况良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优势。

4.面临的挑战

延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北京其他远郊区县都确定了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临近的河北省赤城、怀来也在积极抢占市场先机,这使得延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2010年央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最常去的郊区县是怀柔,到延庆的游客仅占到6.8%,排在10个郊区县的第7位。“十一五”时期,延庆旅游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增幅放缓,后劲不足。延庆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应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县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延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新要求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目标,按照“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体制创新、产业升级为动力,坚持高端一流标准,完善国际旅游营销、高端产品支撑、旅游文化创意、特色休闲产品服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标准化管理等六大体系,构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发展大格局,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延庆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首都市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全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将延庆区建设为“绿色北京示范区”和“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名区”。

(二)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延庆区应在充分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产业要素配置、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场营销、引导性资金使用等方面统筹大规划,完善大配套,实现 “大景区”发展目标。

2.生态优先战略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低碳示范为理念,以旅游发展为平台,以“山、水、林、田、路、居”为重点,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主人翁地位的作用,促进环境向资本的转化。实现生态环境由单纯保护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转变,巩固旅游产业在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等方面的强势地位,将生态建设与旅游秩序、社会治安统筹考虑,加大执法力度,实施大整治,优化大环境,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高水平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

3.高端培育战略

北京建设特色世界城市和延庆建设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名区的目标,要求延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国际水准,培育高端消费群体。因此,延庆旅游业要在提升传统观光产业的基础上,引入大资本,推进大开发,打造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养生健身等高端旅游休闲产品,完善高端旅游接待设施,配套国际标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4.集聚发展战略

通过挖掘区域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创立特色品牌、创新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以“将延庆区域整体打造成一个超大型旅游景区、实现美丽延庆”为目标,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大区域定位、大尺度规划,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集聚效应,强化管理,完善功能,提升要素,打造品牌,丰富内容,激活需求,促进区域功能要素大整合,构架延庆旅游景区的大格局。

5.区域合作战略

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在互为宣传、互送客源、延伸服务、网络互通、集团采购、应急救援、信息交流等方面,注重宣传策划,有效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做好大宣传,实施延庆与城区及周边地区大企业、大机关、大学校、大社区等的全面合作,依托延庆特色旅游资源,为合作伙伴提供会议、度假、休闲、养生等优质服务,提高延庆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培育旅游大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6.双轮驱动战略

改变单纯依赖消费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重视投资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力引进具有示范、集聚、龙头带动等多重效应的绿色、生态、休闲类投资项目和大型会展赛事活动,实现延庆旅游业的增量提质。

(三)空间布局

按照《延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充分依托综合环境优势,将延庆区域整体打造成一个超大型旅游景区,实现“美丽延庆”的空间格局。同时,根据延庆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改善等条件,“十二五”期间,延庆将优化形成涵盖全县的县城特色旅游服务区和北山休闲度假产业带、环妫河生态休闲产业带、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东部山区沟域经济休闲观光产业带“一个特色城区、四大旅游产业带”空间布局。

1.县城特色旅游服务区

通过规划调整、服务业转型、休闲业促进等,丰富和转变城市功能,促进延庆区城由单纯的宜居城市向宜游、宜闲城市提升,形成居民和游客和谐共享、城市发展和休闲旅游互促,将延庆区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中心、交通集散中心、休闲度假中心、管理协调中心,完善一批特色化旅游小城镇(村)建设,形成体系完整的全县旅游服务城镇体系建设。

2.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

该产业带长城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众多,发展演艺场所条件良好。以“品·长城”为主题定位,开发长城观光和长城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探戈坞音乐谷,包括中部音乐演艺区、南部桃源村高端休闲度假区、北部长城村音乐人和音乐产业集聚区,建设融创作、演出、培训、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音乐文化胜地。打造以八达岭长城景区为主体,以“长城汇国际礼宾区”标志性项目,形成集会议会展、商务休闲、高端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域。

3.北山休闲度假产业带

该产业带山地、森林、果品、温泉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古迹众多。以“乐·时尚”为主题定位,以会议、休闲、度假、观光为主要功能,开发会议休闲度假产品,形成“两轴三区”(山后高端休闲产业轴、山前旅游产业服务轴、龙庆峡山水观光区、玉渡山生态体验区、海坨山—松山养生探险区)的旅游格局。山后地带重点开发建设大海坨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打造集登山健身、户外探险、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山后高端休闲产业轴,通过建设观光索道、登山步道和户外营地等设施,形成综合性的山地休闲度假区域。山前地带重点打造北山葡萄酒庄产业集聚区,包括建设6万亩葡萄种植基地、30余个葡萄酒庄,形成以葡萄产业为中心,集葡萄采摘、高尔夫运动、会议度假、温泉休闲及自行车骑游等于一体,食、宿、行、游、娱、购等功能齐全的旅游产业服务轴。燕山天池区域重点开发白河堡燕山天池休闲度假区。

4.环妫河生态休闲产业带

该产业带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以“享·妫川”为主题,商务会议、马文化高端娱乐、旅游购物、民俗体验、生态休闲等为主要功能,深入挖掘和创意展现独具魅力的妫水风情。主要建设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并利用其宽广的湖面及周边大尺度的生态景观,建设高档酒店、文化娱乐等休闲设施,以及旅游纪念品营销场所,打造国际会议、国际总部集聚区。重点开发建设城北中央温泉休闲商务区,引入社会资本,高水平开发度假、休闲、会展等项目。倾力打造野鸭湖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以科普教育、湿地观光、文化体验、生态养生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休闲度假项目。加速开发康西草原马文化主题休闲区,依托康西草原、马球俱乐部等产品,开发速度赛马、马球、马术表演,以及与马文化相关的文艺演出等高端旅游娱乐活动。

5.东部山区沟域经济休闲观光产业带

该产业带生态环境良好、地质遗迹丰富、历史悠久。以“赏·野趣”为主题定位,开发生态休闲、自然观光、森林氧吧、红色旅游、度假体验、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培育生态环境,发展沟域经济和乡村旅游。依托大庄科良好的自然资源和道教文化开发建设莲花山大景区。重点建设百里山水画廊沟域经济示范区,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景观,进一步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按照大旅游景区、大尺度景观,将千家店镇打造成沟域经济示范区。加快开发建设四季花海创意农业示范区,依托四海、珍珠泉、刘斌堡等沟域资源,通过打造大地景观、提升产业要素、完善公共服务,为四季花海创意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旅游产业支撑。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打造特色旅游休闲目的地为中心,以《延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增长极”开发建设为重点,实施政府主导、生态优先、高端培育、集聚发展、区域合作、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六大发展战略,开发以山、水、长城、民俗等地域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休闲产品,坚持高端一流发展思路,构建一城、四带空间格局,将延庆区建设成为“美丽延庆”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名区。

2.具体指标

2015年,延庆旅游产业实现接待游人1690万人次(年均增长2%),其中国际游客达到176万人次,占游客总量的9.4%;实现旅游收入29.4亿元(年均增长10%.。期间完成如下具体目标:

12011年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成功。

2)打造全国“自行车骑游第一大县”。

3)建设完成十条国际登山步道。

4)创建世界地质公园。

5)开发八大休闲产品和十大节庆赛事活动。

6)继续对现有景区进行升级改造;现有和新建景区全部到达A级标准;新增25A级景区(龙庆峡风景区、百里山水画廊)、44A级景区(莲花山森林公园、松山国家森林公园、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野鸭湖湿地公园)。星级饭店总量达到30家,其中符合五星级标准的4家(辉煌国际度假区、圣世苑温泉大酒店、新建2家)、符合四星级标准的5家(金隅八达岭温泉度假村、华风温泉大城堡、快乐假日大酒店、中银酒店、新建1家)。

7)全面升级乡村旅游;新增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千家店、张山营);建设10大特色民俗村(柳沟—特色餐饮、三司—“乡下有我一分田”、岔道—古城文化、石佛寺—国际驿站、香屯—生态乡村、玉皇庙—书画驿站、曹官营—千亩花海、长寿岭—山水人家等)和10大最美丽乡村。评选十大特色餐饮、十大特色景观等。

8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次。

三、发展任务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社会投资的原则,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和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加强经营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全面构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创建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品牌

1.深入挖掘、科学论证地质资源

聘请知名地质研究院专家,对八达岭长城、野鸭湖、古崖居、松山、玉渡山、龙庆峡、燕山天池、冰臼、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和其他有价值的地质遗迹,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和大范围的现场踏勘,以及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挖掘地质资源,并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做好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前期科研等各项基础性工作。

2.合理规划、保护开发地质资源

通过与专业规划单位的合作,结合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积极开展高标准规划编制工作,创建国际标准的工作方案,合理保护和开发地质资源,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推进申报延庆区世界地质公园做好准备。

3.加快申报、与旅游结合互促发展

立足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自身特点,不断深化对世界地质公园内涵的认识,加快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结合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抓手,科学整合地质旅游资源,将地质资源为旅游业所用,合理开展旅游活动,从而更加有效保护和开发独特、丰富、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促进旅游业与地质资源保护开发的高度融合发展,推动 “美丽延庆”目标的实现。

(二)巩固提升旅游要素品质

1.推动景区升级,开发高端项目

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八达岭、龙庆峡、百里山水画廊等主要景区的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加强景区管理,提升综合接待水平;积极推进康西草原管理体制转变,完善提升旅游要素,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发挥应有的品牌效益;引入高端战略资本,推进探戈坞音乐谷、辉煌国际会议度假区、马球俱乐部等景区景点建设,推出海坨山、燕山天池、青龙潭风景区等新的十大奇特景观,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完善餐饮体系,打造餐饮品牌

通过优化就餐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旅游餐饮体系、引进和培育大型餐饮集团等措施实现旅游餐饮品质升级。主要措施有:构建包括酒店餐饮、民俗餐饮、地方小吃餐饮在内的多层次餐饮体系;挖掘餐饮文化内涵,通过设施建设、标准化管理,着力对特色餐饮进行升级,培育柳沟“火盆锅”、玉皇庙“水豆腐”、西王化营“甘薯宴”、水磨“炸糕”等十大特色餐饮品牌。在延庆城区、重点民俗村和旅游区,开办餐饮夜市,打造晚间特色餐饮街区。

3.优化住宿结构,提升住宿水平

整合现有酒店资源,新建高档酒店,形成由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乡村酒店等构成的多层次、复合型住宿接待体系。通过提升原有饭店品质、新建服务设施、引进饭店管理集团参与等手段,提高区域整体旅游住宿接待水平,优化住宿结构。主要措施有:积极开发生态旅馆等住宿设施;大力引导特色鲜明、定位差异的度假型、会议型、商务型酒店建设;培育圣世苑温泉大酒店、金隅八达岭温泉酒店、中银酒店等十大精品酒店品牌;盘活乡村闲置资产,策划包装有特色、档次高的民俗村和乡村酒店,以带动和提升整个民俗旅游环境和接待水平。

4.创新旅游商品,完善购物设施

通过丰富旅游商品种类和完善购物体系,实现旅游购物升级。主要措施有:出台商品研发奖励政策,组建延庆区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推进旅游商品创新开发;依托延庆丰富的资源和地方文化,培育发展食品、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等大众旅游商品和特色高端商务礼品,着力培育妫川豆塑、芦苇画等十大特色旅游商品,并打造“延庆礼品”统一品牌,将其纳入“北京礼物”体系。在延庆城区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在北京城区、延庆城区、酒店、民俗村、商场、景区等设立“延庆礼品”专卖店(柜),在滨河路、香龙路、古龙路、昌赤路、延琉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建设旅游购物设施。

5.丰富娱乐项目,提升活动档次

坚持全时空休闲理念,打造四季可游、早晚可玩的娱乐体系。主要措施有:重点打造“夜长城”、“不夜峡”品牌,积极开发端午文化节等文化娱乐项目;鼓励和引导景区、民俗村发展各类娱乐项目。在大海坨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八达岭地区和城区建设高端娱乐休闲设施;以八达岭、龙庆峡等重点景区为依托,与国际知名景区合作,开展相关国际文化活动。

(三)开发特色休闲产品

在巩固传统观光产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景区升级、服务跟进、配套完善等方式提升观光产品品质,同时着重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大力引进重大投资项目,坚持“优先开发生态休闲产品、重点开发商务休闲产品、深度开发文化休闲产品、创新开发养生健身休闲产品”的理念,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

“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八大特色休闲产品: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县自行车骑游规划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开发妫河万亩森林公园、香龙路和古龙路、百里山水画廊等十条骑游线路,标划自行车骑游专用道,在适当位置建设景观小品营造良好的自行车骑游氛围,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骑游体系,努力打造“自行车骑游第一大县”;

二是大规模建设国际登山步道,在北山带、东部山区、南部山区选择山势平缓、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区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属地主责,建设国际登山步道网络,成为北京市民重要的户外健身设施,重点开发北山休闲度假带山地游、百里山水画廊山地游等十条徒步登山旅游线路;

三是按照汽车露营基地建设标准,在全县选择可达性强、场地充足、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2-3处汽车露营基地,重点开发寻幽探古游、踏青赏花游等十条自驾车旅游线路;

四是重点推进探戈坞音乐谷等文化创意项目建设,发展集文艺演出、音乐创作、展览展陈、休闲体验、游览观光、教育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五是依托阳光马术俱乐部、北京阳光时代马球俱乐部、康西草原等资源,打造以马球、马术、赛马、马文化主题演出等为主要功能的康西马文化休闲产业带;

六是充分发挥延庆冬季寒冷的气候优势,提升龙庆峡冰灯等原有冰雪项目品质,深度开发冰雪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冰雪活动内容,创意展示冰雪文化,进一步提高冰雪品牌影响力;

七是充分利用延庆丰富的温泉资源,在有效整合高尔夫、滑雪场、酒店、森林别墅等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温泉养生休闲产品;

八是充分利用延庆丰富的湿地资源,升级改造野鸭湖湿地、龙庆峡湿地、三里河湿地、龙湾河湿地、白河堡湿地等,营造湿地旅游休闲产品。

(四)丰富旅游节庆赛事活动

延庆旅游节庆赛事活动,传统悠久、内容丰富,已经形成品牌,对于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坚持高端赛事拉动,继承发展节庆赛事活动,与体育、文化等部门协作,打造影响力大、具有国际水准的新型节庆赛事活动,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四季不同、全年不断”,实现节庆活动由重形式向重内涵、重社会效益向社会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转变。重点打造十大节庆赛事活动:

一是消夏避暑节。加强与长城、山水等文化的融合,增加演出、亲水、赏月、美食、品酒、茶艺等活动内容,突出避暑休闲特色;

二是冰雪欢乐节。以冰灯、滑雪、滑冰、雪雕、冰雕为元素,突出时尚性、娱乐性、参与性、刺激性,实现游客与冰雪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是森林音乐节。以探戈坞音乐谷为代表,辐射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松山、玉渡山,面向年轻时尚群体,打造与森林、长城、山水相匹配的,集音乐创作、艺术博览、时尚舞蹈、音乐演出、艺术交流为一体的艺术盛会;

四是马文化旅游节。以马、草原、民居等要素为依托,深度发掘文化内涵,瞄准高端人群,通过表演、比赛、展示,使游客在参与中体验游牧民族的特色餐饮、民族风情;

五是八达岭国际长城文化节。以弘扬长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国际交流为主旨,以文化展示、休闲健身、文艺演出、文化研讨会等为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城文化盛会;

六是端午文化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同时利用种类繁多的特色饮食,形成形式多样、规模各异的活动,为游客提供休闲、商务、娱乐空间;

七是豆腐文化节。依托柳沟村火盆锅、豆腐宴,利用豆腐博物馆,举办品豆腐、赏豆腐、制作豆腐等活动;

八是国际马球公开赛。在前两届国际马球公开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以阳光时代马球俱乐部为主体,提高比赛规模和国际化程度,力争成为一项常规化的国际高端赛事,逐步推动马文化产业的发展;

九是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利用北京奥运会自行车比赛的影响,凭借延庆自行车骑游的条件,积极与国际相关协会和组织合作,举办不同形式的自行车比赛,倡导低碳出行,推动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

十是国际登山健身大会。充分利用延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国际登山步道网络,吸引一定规模的国内外游客,到延庆观光、健身、养生、休闲。

(五)促进相关产业融合

以“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为方针,以发展旅游业为核心,结合全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商业、旅游地产和旅游文化产业,有效推动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等向旅游商品的转化。

1.旅游业与农业

结合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景观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方向发展。结合地形地貌,采取差异种植,精细化打造大地田园风光。依托杏、葡萄、苹果等果品业资源,黄芩等中药材种植、花卉种植和生态养殖场等农业产业资源,创新农业旅游产品类型,通过完善休闲环境和配套休闲设施,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建设万达有机农业园区等一批集农业生产、生态示范、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兼具生产、生态和体验休闲功能的创意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要紧密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民俗村、美丽乡村和青山绿水萦城的特色休闲小镇,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

2.旅游业与商业

结合商品流通体系的完善,加速商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各乡镇所在区域为重要节点的旅游商贸格局;通过文化创意元素的注入、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开发购物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产品并策划举办旅游商品展销会,推动传统商业向休闲商业方向发展。

3.旅游业与房地产业

推动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增加旅游用地供应、盘活闲置宅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促进土地流转,开发度假别墅、主题社区等各类休闲地产项目,推动房地产业向休闲地产方向发展。

4.旅游业与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御路文化”、“山戎文化”、“地质文化”“端午文化”“红色文化”等妫川特有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相结合,开发旅游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意见》,建立文化与旅游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文化与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扶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特别是长城文化产品的市场推广。

5.旅游业与其他产业

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依托康西风力发电场、中材科技、北京中能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众多新能源企业,开发展览展示、科普教育等新能源旅游休闲产品,开放归原有机奶、永宁古城豆腐、千家店黄芩茶、四海茶菊等延庆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区,开发游客可以直接参与体验的“生产线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山地穿越、长走、皮划艇、汽车越野、高山滑雪等高端休闲体育项目,积极开发低空飞行运动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十大精品自驾游、骑游、徒步游等线路,推动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旅游咨询服务

在城区和八达岭镇设置旅游集散中心,承担县域内交通集散、票务代理、住宿预订、旅游咨询、投诉处理等职能。在城区、主要交通要道、景区、民俗村,分级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宣传推介、休息欣赏、特产展销、自行车租赁、接待投诉、应急救护等服务。

2.旅游交通服务

为改善目前延庆区对外交通拥堵的现状,开通京藏高速以外的快速通道,力争降低S2线票价,提高运营能力,增加进入延庆的客流量。

加快打通张山营镇进入玉渡山景区、香营乡进入白河堡水库的公路隧道的实施进程,切实提高上述景区的可进入性。

延伸城区至龙庆峡、古崖居、百里山水画廊、莲花山等主要景区的公交线路,开通景区之间的公交线路,方便游客出行;与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合作,开通直达延庆各景区的旅游专线车,吸引更多城区客源;成立延庆区旅游运输公司,主要担负重点景区摆渡以及八达岭至各景区游客的输送任务。

3.标识导引服务

在对现有旅游标识导向系统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按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景区(点)、民俗村、采摘园指引标识;在景区建设多语种的导览解说系统;在民俗村设置介绍牌、指示牌和警示牌等;与电信、移动等机构合作,引入电子导游系统。

4.旅游沿线配套设施服务

在主要旅游交通道路沿线,建设包括观景台、购物点、旅游厕所在内的停留港湾;在自行车骑游道路施划骑游专用道,安装导向和提示标志。

(七)强化旅游市场营销

北京城区是延庆区核心客源市场,据调查,来延庆旅游的北京客人占游客总量的60%左右,外地游客约占近30%,国外游客占近10%;八达岭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近50%,其中外地和国外游客达80%以上。针对客源市场分析,延庆旅游营销的策略应是紧抓北京城区客源、巩固北京周边客源、开拓韩国、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自主营销与整体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主要采取以下营销方式:

1.网络营销

据调查,来延旅游客人32%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营销。主要措施有:一是对“www.5365.com”进行升级,充实旅游信息,扩展服务功能;二是指导北京延庆京西北乡村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建立旅游服务预订平台,实现景区门票预订、住宿预订、特色产品选购等相关服务;三是完善景区、宾馆饭店、民俗村(户)的旅游网络建设,加强与主流网络的合作,为经营单位及游客提供更多信息与互动平台。

2.媒体营销

结合延庆游客群体特征,针对不同媒体受众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在主流媒体(电视、报刊、电台)开展营销宣传;同时,重视手机、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广泛采用新媒体,及时传播延庆旅游服务信息,展示延庆良好的旅游形象。

3.渠道营销

发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和旅行社的营销职能,在北京大型社区和主要客源城市设立营销机构,将“旅游服务进社区”制度化、商业化、常态化;在进入延庆的主要公路、铁路沿线设置大型广告牌,打造“休闲延庆”旅游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实施保障

(一)体制保障

创新延庆区旅游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对全县的旅游业发展进行统一管理;在各乡镇设立旅游服务机构,作为乡镇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机构;成立县旅游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做好整合资源、统一宣传、打造品牌等各项工作。

(二)机制保障

制定年度旅游工作实施计划,将主要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建立旅游工作考评机制,对各乡镇旅游工作情况进行年度考评,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旅游套票管理运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有效整合县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深化联合执法工作模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建由景区和属地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负责对本地区旅游安全、环境卫生、市场秩序进行长效治理。建立延庆区旅游指挥中心,加强信息管理、运行调度和突发事件处置力度。

(三)资金保障

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重点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重点旅游项目。搭建融资平台。加大县政府财政资金对于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在“十一五”时期原有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和乡村旅游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逐年递增,并纳入财政预算。

(四)政策保障

用活、用足绿色北京示范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相关政策;严格执行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和经营单位扶持奖励政策;出台《延庆区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办法》。

(五)人才保障

做好旅游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度,营造良好用人环境;积极同旅游专业院校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深度培训和层次培训,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信息
 
延庆“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